姓名: 马媛媛
所属分公司: 天津
留学国家: 美国
电话: 400-1010-123
1
创造精神:美国梦的重要源泉
根据信息时报的报道,美国《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人物》杂志资深撰稿人亚力克·福奇所著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通过对一大批既具有求实才干、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对推动美国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亚力克·福奇如此介绍这些具有实干精神的创新工匠们:
首先,工匠行为通常是极度私人和孤独的努力,并不惠及大众。
其次,工匠行为的成果常常无法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人们才能完全意识到它的社会影响力。
再次,相比于创造一些新的虚拟物品,美国人本能地更热衷于实物的创造。
这本书中提到:当我们追溯美国创新能力的根源时,有一个事实是无法被忽视的——那些整个国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美国开国元勋们,都曾经有工匠的身份:富兰克林的壁炉、玻璃琴,华盛顿的水利工程,托马斯·杰斐逊的坡地犁,詹姆斯· 麦迪逊的内置显微镜手杖……
这群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又有高瞻远瞩的创新胆识的人,这群博学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有基于个人的兴趣来重建世界的方式,这群追逐可能性的人,在一个想法的驱动下建立了一个年轻国家。
这就是美国。
短短几百年,美国缓慢而不可阻挡地从农业社会变成工业巨头,也是工匠们一系列想法和创意推动的结果。
他们继续追逐更好的可能性,解决各领域面临的问题,又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和成长。
其实,这种创造力对古今中国社会的进步都十分重要:四大发明等新技术,把中国社会从愚昧落后带到开化文明;而如今各行各业的人才,更是让中国在短短几十多年迅速崛起。
而同时,美国的产品今天依旧较真,而我们以假冒伪劣的闻名于世。特别是在制造领域,大多是吸收、模仿他人,很少独立创新。
说起来,大概也有这个原因:而中国则有个“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天天挂在大家口头,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的差不多先生。
其实,除了职业领域,创造力一样体现在美国校园严谨的学术态度中。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的一篇文章指出,据统计,美国大学平均每年约有1100名本科生自杀。
他们不仅要承受课业带来的高压,还要完成学术上的创新。
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在优等生云集的学校里,学生们的压力更大:每门课,同时要阅读海量参考资料、参与多次讨论,做严谨的研究报告。经过千锤百炼,走出校园的学生大多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与较高的研究素质。
而我们的大学严进宽出,大学生人数呈几何数倍增,但真正能解决生产、科研领域里难题的人却奇缺无比。
亚力克·福奇对当今社会不无忧虑,他认为:“迅猛增长的经济使我们从一个充满实干家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充满消费者的国家,美国人正在丢掉神圣的工匠的传统”。
而丢掉了工匠传统的我们,终将丢失的就是创造力。没了创造力的世界,形同一副驱壳。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创造精神都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如何重新唤起大家对创造精神的重视,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契约精神:美国建国的基础
在美国几百年的历史中,与创造精神地位相当的,恐怕就是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百度百科如下: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
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有人提出,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契约精神的贯彻史。这一点,或许要从建国说起。
据百度百科介绍,1620年9月23日,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捕鱼船,载着102名英国清教徒,驶向如今的美洲大陆。
漂泊66天后,最终登陆——后来的美国人视其为开拓美利坚的先驱。
上岸前,幸存的人讨论如何管理未来的新世界的问题,这批新大陆移民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并共同签署了一份重要的政治性契约,将依法而治,后世称《五月花号公约》。
据报道,1991年的《世界年鉴》评价该公约是“自动同意管理自己的一个协议,是美国的第一套成文法”,这份著名的文件也被人们称为“美国的出生证明。
它也为美国的契约精神奠基;也是现在美国信仰自由、法律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今,这种契约精神更渗透进美国方方面面。
以去年的美国大选为例,据报道,只一半左右的大众参与了总统选举的投票,通过“选举人”制度,特朗普胜出。尽管有人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并游行示威,可是大选遵从美国民主的“游戏规则”,就该“愿赌服输”。反对声拦不住特朗普入主白宫的脚步——人民与国家的契约。
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不同层次的审计和监督机制,所有信息公开透明,一旦欺诈,要受重罚——法律是公众的契约。
美国人建立并完善了终身的信用制度:社会安全号码。学生查询成绩、申请学校、找工作、领工资甚至到银行开户、申请贷款、租房都需要它。孩子从小接受关于诚信和法制的教育,懂得讲诚信、遵守公共契约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社会之间的契约。
学校宽进严出,每个课程的纲要,已包含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成绩结构、评分标准、功课任务及具体要求、学术政策(对作弊抄袭的政策等)等,学生如果达不到,那么肯定无法过关——学生与学校的契约。
“The deal is deal”。
“双方商定”就是契约,一旦商定就坚决执行,不管是人民之间,还是人民与国家之间,种种契约把人关联在一起。
知名学者沈群曾发声:
“正因为有如此的契约精神,这个社会才显得规范,人们在生活中才有章可循,我们在向前走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每一步的进步”。
而中国历经几千年君主专制,民主制度、契约精神的基因比较弱,人情网、“潜规则”更加牢固,还长路漫漫。
3
试错文化:它的盛行,铸造了今日美国
说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与灵魂,接下来说美国的性格。
自信、勇敢,是容纳在美国人性格中的重要元素。
不需再拿课堂上勇于发言的美国孩子与羞涩表达的亚洲孩子来比。其实,关于美国如何成功的故事,实际上正是一部不断试错的历史。
可以说,没有投资,没有试错,就没有美国。
据砍柴网报道,几百年前,英国人成为第一批对美洲大陆的投资者。美国是当时殖民投资公司的一个产品,虽然第一批对美国的投资者赔了钱。但美国人不仅继承了这种试错的风格,更将对投资的文化发扬光大。
随后,美国从微不足道的起点,从一片莽荒之地,成长为一个规模巨大的超级经济体。
有人说:“当初英国的那些绅士们所做的投资,是人类历史上回报率最丰厚的一次”。
同样体现这一点的,还有硅谷。
在硅谷,快速而敏捷地决策胜过缓慢、按部就班得来的共识。放在美国互联网行业,这种精神更加明显:创业本身是一场冒险,成功是个别现象,失败才是常态,但是不做真的连失败的机会都不会有。
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更是把这种试错文化身体力行,在亚马逊内部发挥到极致。他们的掌门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却对代价极大的Fire Phone的失败感到自豪:
“亚马逊取得的每一个成功都冒了很大险,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结果。我们汲取每一次失败的教训,跌倒后爬起来继续前行。”
而这种试错,在美国倡导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以及个性对于普世价值的超越的背景下,接触过中国最底层,也接触过中国最高层,并在西方生活过的张维为教授发表过演讲《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自信》。
其中提到: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中国的进步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选贤任能制度优越过西方,脱贫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百分之八十。
他说:
“西方的长处和短处都客观存在。但现在,它体制中的短处,开始慢慢压倒长处。可是,我走了一百多个国家之后,深深感觉:中国已经进步如此,可是相当大的一个人群,特别是知识界、媒体界,这些人不自信,总觉得还有个非常理想的彼岸世界,就在西方,特别是美国”。
有人提出:中国有些人还戴着欧美人给我们配的眼镜看今天的中国,沉浸在所谓的欧美天堂里不可自拔。
4
包容精神:美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美国是个极具包容性的国家。
这种包容,首先体现在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的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各州、各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包容了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
美利坚国土上,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定居生活。
以纽约为例,约五万的希腊裔大多居住在皇后区,东正教教堂与穆斯林清真寺紧紧相邻,各守自己的信仰,彼此相安无事,每逢各个宗教的重大节日,纽约就成了不分种族、宗教、肤色、和谐生活在一起的图景。
搜狐网报道,2017年1月下旬刊的《文学教育》也提到这个主题。旅美学者汤伟提出:包容是美国文化的精髓。
法国巴黎恐怖袭击后,各国学者反思:为什么这事一再在法国发生?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无法更有效地整合穆斯林移民,无疑为欧洲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欧洲社会不愿公开直面穆斯林移民的身份认同,更没有像美国帮少数族裔融入整个社会。
而这与美国政府长期对多元文化的支持鼓励政策分不开。
一位基督教牧师说:
如果我们不能容忍其它宗教,我们自己的教义也无法被别的宗教容忍。
据报道,甚至在全美的很多中学大学,都有国际化课程和项目。除了学习不同文化之外,还会组织学生到所学习的国家实地考察体验、组织讨论,为他们对不同文化文明的认识打下很好的基础。
2010年8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支持在911纽约遭受恐怖袭击的遗址附近兴建一座清真寺。理由是:“美国的价值观是要让所有宗教团体都受到同等、公平的对待。”
除了精神上的包容,还有不同声音的包容。
面对社会对黑人的暴力行为,马丁·路德·金坚决支持,根植于基督教的以非暴力的形式抗争。
他坚持“我们必须永远站在自尊和教规的最高水准上继续我们的抗争。”
他自身不满足、不包容当时面对的黑人群体的不公遭遇,并发声抗争,可他采取了较有包容性的非暴力手段。
力排众议,他最终为民权运动的正当性,做了充分而合理的辩护,并得到全美更多人的响应。所有努力,最终促使参众两院通过了《民权法案》。
能包容不同的人,包括,马丁·路德·金,在私人生活上有部分黑暗面,却依旧不影响他在美国人眼中的地位与价值。
社会能包容不同的声音。
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秉持着兼爱、友善的思想,对各民族包容,这种包容使得各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让中华文明不断传承。
可如今,中国遭遇不包容。
比如,中国有些运动员,因为退赛新闻,一下子从民族英雄变成了民族罪人,从前种种荣耀被抹杀了。尊严、荣誉、权益,甚至包括说话的权利一下子被剥夺,悠悠众口,可以诛心。
把道德标准凌驾在口舌之争的胜利上,容不下他人偶尔的错误甚至失误,审判不同的三观,用扣帽子的方式阻挡别人发出不同的意见。
我们常问:说学美国的时候,该学什么。以上四方面或许就是。
而张维为教授演讲时说过:“美国有很多地方不错的,但是我说我们该平视美国,平视西方,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本人允许通过电话、短信形式联系,确认咨询需求预约
本人允许通过电话、短信形式联系,确认咨询需求预约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