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周克敏
所属分公司: 长沙
留学国家: 暂无
电话: 400-1010-123
港府最早于2009年提出开放基础教育(中小学)对外产业化,以打造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然而,不少声音担心滥用教育资源、影响本地学生升学,所以有关计划至今仍然停留在相当初步的层面。
10多年过去,修例风波和新冠疫情导致大量人口外移,特区政府自2022年底大力推行「抢人才」政策,至今吸引近20万人才携同13万名未成年的受养子女来港享受「本地生」身份待遇,随之又引发新一波资源分配争议。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明检讨「本地生」定义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有声音建议顺势开放基础教育对外产业化,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
然而,如果特区政府对于资源如何分配仍然没有明确价值取向、对于发展教育产业仍然没有清晰政策导向,那么,在「本地优先」和「开放竞争」之间,恐怕仍难取得更好平衡。
「抢」来20万人才和13万中小学生
自2022年底大力推行「抢人才」政策后,截至2025年2月底,共有19.6万人透过各项人才计划抵港,部份人携眷落户,当中有13.2万人为18岁以下的受养子女。
根据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获香港特区入境事务处首次签发受养人签证/进入许可证时未年满18岁的学生"就属于"本地生",如同拥有"香港居民"身份一样,可以享有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参加主宰升学命运的中学文凭试(DSE)、以较非本地生便宜得多的学费入读专上学院。
例如本地生入读八大公立院校学费为4.21万元一年,非本地生学生却高达16万至21.8万元一年。DSE考生也较去年激增5000余人,其中自修生人数增长近2,800人,不少分析认为与「高才通受养人增加相关,担心或致大学招生竞争加剧。
去年10月,一群家长成立「本地学生大学学额关注组」,指有不少内地家长利用现有人才计划安排子女来港获得受养人签证,再以「本地生」身份循自修生途径报考DSE、申请本地大学,但有关内地家长却无意来港工作,未能贡献本港发展。
关注组批评这种现象是「零成本」的考试移民」,与本地居民为香港的付出和纳税相比实属不公,促请特区政府尽快重新检视「本地生」定义,保障本地和真心来港建设的家庭。
今年1月,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示,鉴于大学学位竞争激烈,当局正在检讨专上院校的「本地生」定义。
修改「本地生」就能解决分配之争?
教育局的举措,瞬即引起另一些持份者的反对。
第一个理由是,「学校有资源用不完,受养人补充了这部分的缺口。」
这种观点认为,移民潮、出生率低、人口老化等等导致「学生不足」和「杀校潮」,而香港理应借此机会持开放态度善用资源培养更多外来人才,所以不应该修改「本地生」的定义。
第二个理由则是:影响人才来港意愿。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所长指出,本次「抢人才」吸纳的外来移民相较过去质素有很大提升。1970年代,大量内地「经济难民」偷渡来港;1980年代,「单程证」制度容许港人的内地亲属来港团聚,而这次则「可以补充过往移民人口偏向低下阶层的短板」,为香港带来更大的社交网络、高新技术补充人口缺失,提升香港竞争力。
他担心,若贸然修改「本地生」定义,会降低人才来港意愿。
「与《基本法》相冲突」是第三个理由。
香港特区《入境规定指引》订明保证人如属获准来港就业,其「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的子女可获得受养人身份申请来港资格;而有论者建议,加上「在香港本地中学就读满3年」的规定,才可给予受养人「本地生」的身份。
不过,立法会选委界议员认为该做法「与基本法冲突,空间不大」,也有其他人质疑有关修订可能遭受法律挑战。
他们的依据是,《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尽管「香港居民」再细分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但两者之差仅在于前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投票权以及部分经济资源,而在幼儿园至中学教育的资源使用上并无区别。
03在「本地优先」和「开放竞争」如何平衡?
邓飞作为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辖下「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小组委员会」主席,建议以自主性强的直资学校作为示范点,招收更多非本地高中生。
在学费方面,可以根据直资学校的教育津贴定足以贡献本地生产总值的价格,以创校16年以上的直资学校为例,每个中四以上学生学额,每年可获90,872元政府津贴。而邓飞建议以此为基础加上额外溢价作为学费,收取非本地生每年10万元。
在签证方面,他亦提出开放家属申请陪读,同时适度开放工作限制。至于学额数量,直资中学允许不超过一半的学生修读非本地课程,他认为应以此比例为准则,规定一间学校最多招收49%的非本地生。
「受养人」政策和「本地生」争议的症结,在于「资源的优先使用权归谁所有」。
历届港府对此也没有明确价值取向,不敢在「本地优先」和「开放竞争」之间取得平衡,很多争议也就无法凝聚共识。
例如,中小学不同于大学,并未设另一条招生队伍且难以扩招,当非本地生和本地生共同竞争现有名额,应该如何划定收生比例?开放家属签证工作权限之后,如何平衡本地劳工权益?若吸引的非本地生主要来自大陆、澳门、台湾,如何维持「国际化」?在教育产业化的目标之下,从基础教育到大专教育应该如何布局?
对于这些问题,邓飞说较复杂,「所以现在先别碰这个问题,先从直资学校试点看看效果。」
本人允许通过电话、短信形式联系,确认咨询需求预约
本人允许通过电话、短信形式联系,确认咨询需求预约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