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港大医学院联合德国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发表研究,首次发现小鼠外周神经干细胞(pNSC),该细胞源自神经管并迁移至四肢、肺部等器官,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且无肿瘤风险。这一发现打破了神经干细胞仅存于中枢系统的传统认知,为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型安全细胞来源,研究成果入选自然期刊年度论文。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物医学研究所合作的研究团队,近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期刊发表了一项颠覆性研究:首次在实验小鼠体内发现一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之外的新型神经干细胞——外周神经干细胞(pNSC)。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神经干细胞仅存在于大脑和脊髓中”的传统认知,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创伤性损伤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研究团队由港大医学院韩东博士、刘澎涛教授及德国Hans R. Schöler教授共同领导,成果入选《自然》期刊“年度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论文”。以下内容基于权威搜索结果,系统梳理研究核心发现、科学意义及未来前景。
数十年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哺乳动物的神经干细胞(NSC)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负责生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是神经修复的核心来源。然而,这一观点长期缺乏外周神经系统(PNS)存在干细胞的证据。港大医学院团队联合国际实验室,通过基因追踪技术与干细胞分离技术,在小鼠模型中展开系统性研究:
- 实验模型:利用Sox1-Cre和Sox1-CreERT2转基因小鼠,追踪细胞迁移路径。
- 技术手段:结合全基因组转录分析和表观遗传特征鉴定,从胚胎肢体、肺组织、尾部及成年肺组织中分离细胞。
- 对比验证:将pNSC与中枢神经干细胞(CNS-NSC)及神经嵴干细胞(NCSC)进行形态、分化能力和分子标记对比,排除传统来源混淆。
这一方法首次证实pNSC并非源于神经嵴细胞,而是独立存在于外周组织中的多能干细胞。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标记证实,pNSC源自神经管中的Sox1阳性神经上皮细胞(NECs)。在胚胎发育早期,这些细胞从神经管迁移至四肢、肺、尾部及背根神经节等外周器官,并在成年阶段保持未分化状态。例如:
- 在胚胎期小鼠中,pNSC分化为成熟神经元和部分胶质细胞,参与外周神经系统发育。
- 成年小鼠的肺部和尾部组织中,pNSC仍具备活性,挑战了“外周神经细胞无再生能力”的旧理论。
pNSC展现出与CNS-NSC高度相似的特性,但具备更易获取的优势:
- 自我更新与分化能力:在体外培养中可无限增殖,并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等神经细胞类型,且不形成畸胎瘤(无肿瘤风险)。
- 分子标记一致性: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Sox1),全基因组转录谱和表观遗传特征与大脑NSC匹配。
- 临床可及性:相较于脑源性干细胞,pNSC可从胚胎四肢、新生儿肺组织等易于获取的部位分离,大幅降低临床应用的复杂性。
团队正探索人类组织是否存在类似pNSC:
- 当前重点:从人体肺、皮肤等外周组织采样,验证pNSC的存在性与分化潜能。
- 临床转化路径:若成功证实,pNSC可成为个性化治疗的基石,例如利用患者自身pNSC避免免疫排斥。
港大医学院与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这项研究,不仅重新定义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版图,还为全球数亿神经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韩东博士强调:“这一发现将推动再生医学从理论迈向实践。”随着人类研究的深入,pNSC有望成为神经修复的“万能钥匙”,最终实现“无创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愿景。研究详情可查阅《自然·细胞生物学》论文原文(链接)及后续临床进展报告。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