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大学团队在《自然》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证实南极座nu双星系统中存在逆向轨道行星。该行星质量达木星2倍,以400天周期逆向运行,其轨道平面与双星公转轨道重合。研究结合HARPS光谱仪18年数据、VLT直接成像及系统演化模型,揭示白矮星伴星质量抛射引发的轨道动力学机制,为第二代行星形成理论提供首个观测证据,改写了紧密双星系统难以形成大质量行星的传统认知。
近日由香港大学领衔的国际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的成果,首次证实南极座nu双星系统中存在逆向轨道行星。该行星质量约为木星2倍,以400天周期围绕主星运行,其轨道平面与双星公转轨道几乎重合,但运行方向与双星互绕方向完全相反。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行星形成理论,因为:
- 双星系统中行星通常远离恒星或仅绕单星运行(S型轨道)
- 行星与宿主双星处于同一轨道平面且逆向运行的现象违背经典行星盘形成模型
(图示:主星A与白矮星伴星B互绕,行星沿逆向轨道运行)
研究团队通过多重技术交叉验证确立发现:
1. 径向速度法
利用ESO的HARPS光谱仪(精度达1m/s)分析18年数据,检测到主星周期性摆动信号,证实行星引力扰动。
2. 伴星直接成像
通过VLT望远镜的SPHERE自适应光学系统,首次捕捉到伴星影像,确认其为表面温度仅4,000K的暗淡白矮星。
3. 系统演化模型
结合恒星演化代码测算:双星系统年龄约29亿年,伴星初始质量2.4倍太阳,20亿年前经历红巨星阶段抛射物质成为白矮星。
伴星的演化历程为逆行行星形成提供核心线索:
- 质量抛射事件:伴星在红巨星阶段抛射超过75%物质,可能形成逆向旋转的原行星盘
- 轨道动力学影响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显示,双星间距<100AU时,EKL共振机制可导致行星轨道倾角翻转至逆行。该机制在南极座nu系统中体现为:
- 伴星质量损失改变系统角动量分布
- 行星轨道受残余盘物质拖拽向内迁移
- 双星引力扰动引发轨道共振翻转
研究团队提出两种可能机制(均涉及双星演化):
| 理论类型 | 形成过程 | 证据支持 |
|---------|---------|---------|
| 第二代行星形成 | 白矮星抛射物质在主星周围形成逆向星盘,行星从该盘中新生 | 伴星质量损失计算与物质分布模型匹配 |
| 轨道迁移改造 | 行星原生于顺行轨道,受双星演化引发的动力学不稳定影响轨道翻转 | 数值模拟显示仅特定轨道参数可维持稳定 |
关键数据对比:
- 轨道稳定性:该行星信号持续20年未衰减,符合计算机模拟中百万年稳定轨道条件
- 质量分布异常:行星质量达2倍木星,远超传统吸积盘理论预测的双星近距行星上限
此发现对系外行星研究具有三大突破性价值:
1. 拓展行星存在边界
证明演化双星系统中仍可存在大质量行星,改写"紧密双星阻碍行星形成"的旧认知
2. 揭示非经典形成路径
为"第二代行星"理论提供首个观测证据,显示恒星晚期演化可重启行星形成进程
3. 革新探测方法论
结合径向速度法与直接成像技术,建立双星系统行星认证新标准(已应用于TESS卫星后续目标筛选)
未来研究方向:
- 利用JWST分析系统尘埃盘化学成分,追溯行星物质来源
- 扩大样本量,研究双星质量比对行星轨道特性的影响
- 开发新模型解释逆行轨道与双星共面的动力学耦合机制
此项研究不仅揭示宇宙中行星系统的多样性,更凸显恒星演化与行星形成间的深层关联。随着30米级望远镜建成,预计未来十年将发现更多此类"违反常识"的奇特行星系统。
数据来源:
欧洲南方天文台HARPS与VLT观测数据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The Astronomical Journal》研究
西北大学《自然》期刊轨道翻转模型
红巨星双星演化机制研究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