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严迅奇博士在香港珠海学院大师讲堂中,通过六大篇章系统阐述建筑作为文化纽带的设计哲学。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深圳iADC设计博物馆等经典案例,揭示在文化遗产转译、高密度社区营造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强调建筑在缝合文化断层、增强社会韧性中的核心作用。
2025年4月25日,香港珠海学院举办「黄廷方·信和大师讲堂」,国际知名建筑师严迅奇博士以《文化重结》为主题,通过六大篇章系统阐述其建筑理念,并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以下为讲座核心内容的结构化梳理:
严迅奇博士将演讲划分为 “遗产(Heritage)”“空间性(Spatiality)”“社区(Community)”“密度(Density)”“连通性(Connectivity)”与“多样性(Diversity)” 六大篇章,以建筑为媒介,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促进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严博士提出,建筑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 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其设计哲学强调在 “限制”与“共生” 的辩证关系中寻找平衡,通过空间转译与重构,使建筑成为 “流动的生命体”,缝合文化断层,增强社会韧性。
案例:
空间性(Spatiality)
案例:
社区(Community)
案例:
密度(Density)
案例:
连通性(Connectivity)
案例:
多样性(Diversity)
严博士指出,当代建筑需打破封闭性,将公共空间融入城市肌理。以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为例,开放式的广场与建筑界面设计,使文化设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
青年建筑师的发展机遇(学生谢祐乔提问)
严博士强调,社会创新需求为青年建筑师提供广阔舞台,鼓励 “大胆尝试新技术与本土文化结合” ,例如数字化设计与可持续材料的应用。
应对设计批判(学生翟玥钧提问)
严迅奇博士通过 “针线”隐喻 ,揭示建筑师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既需扎根历史语境,又需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其作品证明,优秀的建筑不仅是功能容器,更是激发文化活力、塑造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
: 案例来源:严迅奇博士讲座实录《文化重结》遗产篇。
: 案例来源:严迅奇博士讲座实录《文化重结》空间性篇。
: 案例来源:严迅奇博士讲座实录《文化重结》社区篇。
: 案例来源:严迅奇博士讲座实录《文化重结》密度篇。
: 案例来源:严迅奇博士讲座实录《文化重结》连通性篇。
: 问答环节记录:香港珠海学院官方新闻稿。
: 问答环节记录:香港珠海学院官方新闻稿。
(全文约1350字)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