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大学率领六家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参加2023年BIO国际生物科技大会,展示肿瘤免疫疗法、mRNA疫苗、AI药物筛选等前沿技术。依托跨学科创新平台和国际化技术转移体系,港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生物医药领域国际合作与产业落地。
国际生物科技大会(BIO 2025) 将于2023年6月16日至19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科技行业峰会,本届大会预计吸引来自全球75个国家的超2,000家参展机构,以及逾18,000名行业领袖参与(数据来源:BIO官方统计)。香港科技园公司与投资推广署联合组织代表团,香港大学作为核心成员,携旗下6家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参与此次盛会。
通过结构化分类展现企业的技术聚焦领域:
企业名称 | 核心技术方向 | 行业应用场景 |
---|---|---|
艾贝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肿瘤免疫疗法 | 癌症靶向治疗 |
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 | 再生医学技术 | 组织工程与器官修复 |
病毒与疫苗研究中心 | mRNA疫苗平台技术 | 传染病预防 |
香港通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 生物制剂规模化生产 | 生物医药制造 |
医克生物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 基因编辑技术 | 遗传病治疗 |
思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人工智能药物筛选系统 | 新药研发效率提升 |
跨学科创新平台
依托港大医学院、工程学院及理学院的协同创新,已建立12个跨学科联合实验室(数据来源:港大技术转移处年报),年均孵化生物科技项目超30项。
国际化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转移处构建的"实验室-临床-产业化"链条,近三年促成47项专利技术授权,技术转化金额累计达2.3亿港元(数据来源:港大2022年度创新报告)。
产业协同网络
与香港科技园共建的InnoHK创新平台,汇聚全球28个顶尖科研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三大核心创新集群:精准医学、智能医疗器械、绿色生物制造。
mRNA疫苗稳定性突破
病毒与疫苗研究中心开发的纳米脂质体包埋技术,使疫苗在4℃环境下稳定性提升至12个月(传统技术仅能保持1个月),该成果已获《Nature Biotechnology》专文报道。
AI辅助药物发现
思灵生物研发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成功将新药筛选周期从传统36个月缩短至8个月,并在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开发中取得突破,相关论文入选2022年国际人工智能顶会NeurIPS。
全球技术转化机遇
据麦肯锡《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报告》预测,2025年亚太地区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3,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8.7%。港大技术转移处已建立覆盖北美、欧洲、东南亚的16个国际技术转移节点。
大湾区协同创新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参展企业可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实现临床试验数据互认周期缩短60%。
技术转移通道
港大技术转移处构建的完整产业化路径包括:
graph LR
A[基础研究] --> B{概念验证}
B -->|通过评估| C[专利布局]
C --> D[技术许可]
D --> E[企业孵化]
E --> F[产业落地]
参考资料
[1] BIO国际大会官网产业数据 https://www.bio.org/
[2] 《Nature Biotechnology》2023年3月刊
[3] 麦肯锡《Global Biotechnology Report 2022》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