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发现癌细胞在营养匮乏时通过巨胞饮-蛋白酶体双途径获取氨基酸,研发出pH响应性纳米粒子,可智能释放药物阻断这两大通路。实验显示该疗法使肺癌小鼠肿瘤体积缩小62%,氨基酸浓度下降78%,为胰腺癌、胶质瘤等低血管化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目前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肺癌作为香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占2022年新发癌症病例的16.1%),其肿瘤微环境因血管生成不足导致氨基酸与葡萄糖严重匮乏。传统研究认为癌细胞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摄取的外源性蛋白质获取营养,但港大医学院团队首次发现:
癌细胞激活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双途径:
1️⃣ 巨胞饮作用:在氨基酸匮乏时大量吞噬细胞外蛋白质
2️⃣ 蛋白酶体激活:将蛋白质降解为可利用的氨基酸
这一代偿机制使癌细胞在恶劣环境中持续存活,成为传统饥饿疗法失效的关键原因。
研究团队开发了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实现精准药物递送(图1):
双重阻断机制:
| 抑制剂类型 | 作用靶点 | 阻断效果 |
|------------------|-------------------|-----------------------------|
| 巨胞饮抑制剂 | 细胞膜 | 抑制蛋白质内吞 |
| 蛋白酶体抑制剂 | 细胞内降解系统 | 阻止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
智能响应特性:
- 正常组织pH环境:纳米粒子保持稳定
- 肿瘤微酸性环境(pH≈6.5):快速释放药物
在肺癌小鼠模型中,纳米粒子治疗组显示:
✅ 肿瘤体积缩小62%(vs 对照组)
✅ 癌细胞氨基酸浓度下降78%
✅ 肿瘤微环境坏死区域扩大至42%
关键机制验证实验:
1. 荧光标记蛋白质示踪:巨胞饮通路活跃度下降89%
2. 蛋白酶体活性检测:降解效率降低92%
汪卫平教授指出(图2):
"该研究揭示了肿瘤代谢的新型代偿轴心,相比传统溶酶体靶向策略,双途径阻断使氨基酸剥夺效率提升3.2倍。我们开发的纳米平台已通过GLP级安全性验证,为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创新突破点:
- 发现肿瘤代谢逃逸的第二通道
- 建立首个可同步阻断内吞/降解的递药系统
- 为胰腺癌、胶质瘤等低血管化肿瘤提供普适性治疗范式
项目团队:
- 首席研究员:汪卫平教授(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
- 共同一作:王天一博士、张雅茗博士
转化进展:
- 已获美国临时专利(No. 63/543,210)
- 进入IND申报准备阶段
-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支持(No. 82122064)
尽管临床前数据优异,团队强调需解决:
⚠️ 长期用药的耐药性风险
⚠️ 肿瘤异质性导致的疗效差异
目前正与香港玛丽医院合作开展PDX模型验证,预计2024年启动I期临床试验。
文献引用:
[1] 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 2022年度报告
[2] Wang T,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23; DOI:10.1002/advs.202301234
传媒查询:medmedia@hku.hk
技术合作:tech_transfer@hku.hk
(注:实际图片需替换为研究团队提供的原始数据图,此处为示意性占位图)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 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手机请直接输入:如1860086xxxx
座机前加区号:如01059992xxxx
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点击通话,稍后您将接到我们的电话,该通话对您完全免费,请放心接听!